漂泊青年恋上老街老巷
添加时间:2025-03-05 22:27:01
来源:
添加时间:2025-03-05 22:27:01
防伪码:CMSEASY5Hp0KayOeKKBAB8104
前不久,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上了热搜,众多年轻朋友实践了一番,发现果然“不虚此行”!找个公园——前提是往返比较近——进去走一走,即便什么也不做,“走马观花”一圈,也能立即轻松愉悦许多。颇有诗人陶渊明讲的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这层意思。
而彼时,我们的一位作者朋友正在昆明的一处公园水边看鸢尾。她对“公园20分钟理论”也有同感,确实什么都不干,只需亲近一点自然便见效。接着她和我们聊起了她作为一位漂泊青年在都市寻找生活感的方法。对她来说,“20分钟理论”还能辐射到老街巷:“从公园起身,继续往老街巷里走,才知道原来铜钱草、五彩木、棕竹这些观叶植物都能开花,身强体壮的大树能身兼多职,挂拖把、晒被子、挂吊床......而常居于此的人们自然流露出的那种安适气质,对我这种‘老牌’漂泊青年也很有吸引力。”
对了,她这次署笔名“知春里”,这也是北京的一处地名,她读研时宿舍便在附近。“知春里”,趁着这个春天还在,让我们多出门走走吧。
以下便是她的私人方法和感受了。
图片
作者偶遇了一个名字好听的老社区。(未单独说明的照片均为本文作者知春里摄,下同)
图片
撰文|知春里
“凿壁偷光”,是漂泊的我漫步老街巷的深刻感受,偷的是漂泊人生所缺的那种,过日子的稳当与充实。当老街巷嵌入到漂泊青年对家的向往与成家的艰难之间那道裂缝里,它们就承载起更多复杂的情感:都市青年对老街区邻里熟人关系的想象、在“谋生存”时对“过日子”的向往、对回不去的童年与家乡的怀恋等。
这里说的老街巷,不是商业化的旅游老街,而是本地人常居、生活气息饱满的地方。这里小店铺林立,周边小区大多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四五层高的砖混结构楼房,很多是单位家属院,邻里自然相熟。
在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这十多年间,我在不同城市租房漂泊。我住在通勤便利的新社区,同时会确认周边方圆两三公里内有几处老街巷,作为治愈系的“后花园”。多年来,老街如密友,遣散过我漂泊生活中诸多空虚、迷茫和苦闷。
就像有些人喜欢收集旅行票根,曾安抚过我的老街巷在脑海中已连成一本相册,甚至可以归类收藏。那就翻开几页,邀大家来看看我偷过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