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莞的士票故事之又吵又闹的夫妻店
添加时间:2025-03-05 22:37:00
来源:
我有一次被迫围观小夫妻吵架的经验:走进一家夫妻店买水,恰逢老婆怒气冲冲地甩着一张首饰店发票质问丈夫,“说!你这个项链到底买给谁了?!”吵架不耽误收钱,她边质问边笑着给我结账。走出店铺时,我听着丈夫底气不足地咕哝,久久说不出缘故。嗯,男人,祝你平安。
这样的小卖部或是餐饮店,由夫妻或一家人开,去几次就能把一家人遇全。有次我进一家卤面店吃饭,店家的小孩困了,直接躺在最里面一张凉快的桌上,睡成一个霸道的“大”字。客人们见了都想逗逗她,又不忍心吵她醒来。
这是人们相熟的老店里才能见到的画面。大家会更放松地展现随性、自在的一面。一家由三四个老姐妹一起开的奶品店,有人时热情招呼,没人时闲话家常,总让人联想起父母辈多姊妹的日常画面。另一条老街上,三家小店的起名任性无比:第一家烧烤、正中间便利店、第三家烧烤,大概是兄弟店吧?公园边的凉茶店,店主喜欢慢慢地踩着跑步机吆喝,“清肝茶便秘茶安眠茶”,从不爱用小喇叭。明明是普普通通的店,我路过时却莫名觉得安心,彷佛他们安稳地生活着,我也能安稳地生活着。
当然,谈论老街巷并不意味着渲染完美。这里有生活智慧与鲜活人情,也有一地鸡毛和摩擦吵闹。江边电线杆上,通勤上班族对高分贝广场舞大姨们贴出“宣战书”。卤味店旁,服装店为了吐槽气味太大也写了大字报。狗子们被散养,路人要时刻小心它们的路面“埋弹”。但生活不正是如此,嘈杂又琐碎吗?
图片
花店一条街的猫咪。广州的士票
一身漂泊感,一点想象力,遇上老街巷,就有了魔法。对老街巷的依恋,适用于漂泊着的城市青年,也适用于喜欢居家感受的旅行者。不知道多少漂泊着、漂泊过的青年们,曾从老街巷里别人的鲜活日子里,得到过日子圆满且安稳的感觉,包括我们从未真正地有过、但又近距离抚摸过的幻觉。公园也好,老街也好,都是我们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外,对于生活丰富面貌与幸福容量的期待,是我们对于城市生活、对于青春、对于奋斗更有意义的填充。
这份隐匿而温暖的情愫常被忽略。比如当我们讨论老城改造时,并不会留意漂泊青年们对它们的依恋与想法。此外,随着年轻人追求独立自我,“断亲”之类的话题不断,但大家情感上仍会依恋窗外的美和景,也并不排斥偶尔融入人间烟火。这是享受独立同时的必要平衡。
以上种种老街片影,寄托着不同时期的我对好好生活的理解,也沉淀成今日之我对生活的细微体认。我仍记得第一年到现居的城市落脚时,偶入一条老街,撞见整条街的冬樱花掏心掏肺地开在冬日寒风里。一个送水小哥路过,电动车绑着五六个空桶,像蓝孔雀的尾巴在后座摇摆。他和他好看的“尾巴”,在一片樱粉色里走远,消失在包容着从炒货到被褥,到点痣、起名,再到洗车、抵押等一众店铺拥挤的小长街里。我那时有个夸张感受:没有人会在走过这样一条老街后自杀,总有人会在这里反复爱上生活。
愿漂泊着、漂泊过的大家,都有这样一幅永留心间的老街画面。